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相关精神,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工作,增进师生间理解和沟通,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,全面构建起和谐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,更好更快促进贫困学生立志成才。结合林芝教育实际,制定如下实施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区党委、市委的部署要求,坚持和谐发展,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,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在思想、学习、生活等方面的困难,努力让所有学生平等接受良好教育,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,推动教育事业快速、健康发展。
二、帮扶人员
各级各类学校全体党员、教职工。
三、帮扶对象
(一)建档立卡户、特困家庭和农牧区低保户及城镇困难职工家庭的在校学生。
(二)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重大经济损失的学生。
(三)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学生。
(四)其他原因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在校学生。
(五)残障学生以及农牧区的孤儿、单亲在校学生优先帮扶。
四、帮扶内容
(一)加强思想教育。结对党员、教师要利用“三联三进一交友”“进班入舍”等活动,切实关心帮扶对象的思想,定期与帮扶对象开展谈心活动,向学生传授成长心得和人生经验,帮助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,努力用真诚的态度触动学生心灵,用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,帮助他们走出精神误区,勇敢面对现实困难。
(二)参与生活帮扶。结对党员、教师要深入关心帮扶对象的生活状况,对于能帮助解决的困难,要及时解决;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,要协调各方力量,想方设法帮助解决,让被帮扶学生能够尽早免除后顾之忧,安心学习、健康成长。
(三)进行学习指导。结对党员、教师要经常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,并根据其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,有针对性的制订帮学计划,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及行为习惯训练,做好学业辅导,通过知识结构的有效梳理和学习行为的逐步规范,促使他们重拾学习信心,重建学习目标,推动学习不断进步。
(四)密切家校联系。要与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的联系,通过短信平台、家长会、学生家访等方式将结对帮扶活动的目的、意义及开展情况及时告知学生家长,沟通交流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表现,改进教育方式方法,努力形成在校教师“帮”、在家家长“促”的良好共育局面。
五、方法步骤
(一)确定帮扶对象。每学期初要确定帮扶对象,各学校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扶贫工作小组沟通协调,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情况,建立贫困户家庭学生花名册,进行重点帮扶。同时,各学校要自行制定《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》并下发至全体学生家长填写,在深入摸查的基础上,学校党员、教职工采取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“多对一”等方式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帮扶,建立结对帮扶档案,对每一位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、性格特点、爱好特长、家庭情况的做作详细记录,确保贫困学生不失学、上好学。
(二)制订帮扶计划。要围绕学生存在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,制订行之有效的帮扶计划,保证结对帮扶活动取得实效。
(三)开展帮扶活动。结对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,掌握帮扶对象的心理特点、行为习惯和知识基础,因人制宜地制定帮扶方法,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。
六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结对帮扶领导小组,负责帮扶活动的组织领导、综合协调、检查指导,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。结对帮扶工作成效要作为学校各类先进评比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,保证帮扶工作不缩水、出成效。
(二)建立长效机制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规范长效的帮扶机制,针对需要不同帮扶的学生,确定不同的工作方法,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,对需要重点帮扶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、引导和帮扶,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,不断提升工作效果。
(三)各方筹措资金。结对帮扶主要资金来源为各类爱心捐助资金和社会援助资金。除此之外,各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自愿的前提下,动员广大师生和社会公益组织进行捐款捐物。
(四)营造浓厚氛围。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学生入手,深入开展帮扶活动。要通过宣传帮扶活动中涌现的好典型、好事例,积极吸引全体教职工参与贫困生帮扶,营造关注、关心帮扶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。